决策树分类算法(if-else原理)

 
在本节我们将介绍“机器学习”中的“明星”算法“决策树算法”。决策树算法在“决策”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,比如个人决策、公司管理决策等。其实更准确的来讲,决策树算法算是一类算法,这类算法逻辑模型以“树形结构”呈现,因此它比较容易理解,并不是很复杂,我们可以清楚的掌握分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。

if-else原理

想要认识“决策树算法”我们不妨从最简单的“if - else原理”出发来一探究竟。作为程序员,我相信你对 if -else 原理并不感到陌生,它是条件判断的常用语句。下面简单描述一下 if -else  的用法:if 后跟判断条件,如果判断为真,也即满足条件,就执行 if 下的代码段,否则执行 else 下的代码段,因此 if-else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“如果满足条件就....,否则.....”

if-else 有两个特性:一是能够利用 if -else 进行条件判断,但需要首先给出判断条件;二是能无限嵌套,也就是在一个 if-else 的条件执行体中,能够再嵌套另外一个 if-else,从而实现无限循环嵌套。

下面我看一个简单的应用示例,相信你能从中体会到“决策树”的魅力。古人有“伯乐识别千里马”那么“伯乐”是如何“相马”的呢?下表列出了 A、B、C 、D 四匹马,它们具有以下特征:

决策树算法


如果你是“伯乐”会如何从中挑选出那匹“千里马”呢?毫无疑问,我们要根据马匹的相应特征去判断,而这些特征对应的值叫做“特征维度值”,下面是一位“伯乐”利用 if -else 原理,最终成功的审识别出“千里马”的全过程,如下所示:

决策树算法
图1:决策树流程图

上图 1 所示是一颗典型的树形结构“二叉树”,而决策树一词中的“树”指的就是这棵树。上图展示了伯乐“识别”千里马的全过程,根据特征值的有无(if-else原理)最终找出“千里马。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并没囊括所有的特征值?

这是因为某些特征值对于结果的判断而言,并不是最为关键的特征值,比如马的“体型”,“骨瘦如柴”并不能决定某一匹马不是“千里马”。而“马腿”的长短没有作为判断条件,这是因为使用前三个特征值就已经完成了结果的分类,如果此时再使用“马腿”长短作为判断条件,则有点多此一举。

如果将上述判断的流程用 if-else 的伪代码写出来,如下所示:
if (特征值"声音"为"是"):

    if(特征值"眼睛有神"为"是"):

        if (特征值"马蹄大"为"是"):
            类别千里马 C

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类别普通马匹 D

    else:
        类别普通马匹 A

else:
    类别普通马匹 B

决策树算法关键

了解了“if-else”原理,下面我们进一步认识决策树算法。决策树算法涉及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:“决策树的分类方法”,“分支节点划分问题”以及“纯度的概念”。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还会涉及到“信息熵”、“信息增益”、“基尼指数”的概念,相关知识在后面会逐一介绍。

特征维度&判别条件

我们知道分类问题的数据集由许多样本构成,而每个样本数据又会有多个特征维度,比如前面例子中马的“声音”,“眼睛”都属于特征维度,在决策算法中这些特征维度属于一个集合,称为“特征维度集”。数据样本的特征维度与最终样本的分类都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,因此决策树的判别条件将从特征维度集中产生。

在机器学习中,决策树算法是一种有监督的分类算法,我们知道机器学习其实主要完成两件事,一个是模型的训练与测试,另外一个是预测数据的(分类问题,预测类别),因此对于决策树算法而言,我们要考虑如何学会自动选择最合适的判别条件,如图 1 所示,只利用前三个特征就完成了分类的预测。这也将是接下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。